<tr id="015lw"><nobr id="015lw"></nobr></tr>
    <menuitem id="015lw"></menuitem>

  • <code id="015lw"></code>
    <ins id="015lw"><option id="015lw"></option></ins>

    <sup id="015lw"></sup>
    <sup id="015lw"><track id="015lw"></track></sup>

    <noframes id="015lw"><small id="015lw"><acronym id="015lw"></acronym></small></noframes>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首 頁產業發展產業動態 › 正文

      從“不想留”到“不想走”,南繁科技工作者見證海墾南繁基地變遷

      時間:2023-02-22 10:14:13

        春光明媚,正是育種好時節,記者走進海墾南繁基地,只見各個科研單位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玉米、大豆、棉花等農作物新品種的展示和試驗,目之所及皆是翠綠,新的生命正在茁壯成長。

        如今在海墾南繁基地,每年有300多家科研單位的數千名科技人員在農業科研一線揮灑汗水,其中不乏一大批80后、90后的年輕人。他們開拓進取、勤勉工作,延續著先輩的精神,牢記把農業“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使命,在三亞這片熱土種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圖片

        工作人員在試種選育出的雜交水稻秧苗。許雅 攝

        黝黑的皮膚,頭戴著草帽,頂著烈日進行玉米授粉工作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付修義,給人的第一印象和普通農民并無二致。

        2013年,還在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讀研究生一年級的付修義首次來到海墾南繁基地進行南繁育種工作?;叵肫鸬谝淮蝸淼侥戏钡慕洑v,付修義記憶猶新:“當時遇上超強臺風‘海燕’,我們種的玉米高度不到膝蓋,基本全部被臺風吹斷了,那年實驗室又重新組織二次播種,大年初一正好趕上授粉高峰,所有人留守在基地奮戰。從早晨7時干到晚上18時,午飯都顧不及吃,晚上從地里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疲憊不堪?!钡谝淮卧谕獾匾赃@樣特殊的方式過年,付修義深刻體會到南繁科技工作者的辛苦。

        第一年南繁季過后,付修義意識到農業工作者承擔的工作任務之重,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光鮮靚麗,當時的南繁基地不固定,往往都是東種一年,西種一年,土地質量也不一樣,每年的實驗質量都無法保障,這也讓付修義對未來的南繁工作有了更多的顧慮。

        同樣深刻感受到南繁事業不易的還有海墾南繁產業集團蔬菜組負責人楊瑾,回想起2008年畢業初到海墾南繁基地,眼前的艱苦環境讓她無所適從?!澳戏笔且豁椃浅FD苦的事業,當時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大多時間只能借住在當地農戶家里,到坐果期時,為了保護材料,只能在田地間搭帳篷睡?!睏铊嬖V記者,以前農田開墾也很困難,全靠科研工作者親自耕種,開溝、起隴、打藥這些最基本的農活都是科研人員親自動手。

      圖片

        楊瑾在記錄植物生長情況。郭祺 攝

        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用地難、服務保障跟不上、科研人員居住生活環境差,是過去南繁存在的“老大難”,許多優秀的年輕科技工作者“不想留”,也“留不住”。

        “如今,海南劃定了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建設南繁科技城,‘南繁人’的創業環境今非昔比?!币娮C著海墾南繁基地越來越好,付修義2019年博士畢業后堅定地選擇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就業,現在的科研單位在海墾南繁基地有自己固定的實驗基地和管理人員,實驗質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對于創制種質資源、選育新品種提供了更穩定更可靠的保證。

        “南繁科研育種環境的改善,給年輕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干事創業的優秀平臺,讓更多人來了‘不想走’?!焙戏碑a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積極開展土地流轉以及土地整治工作,堅持‘土地整治+碎片化土地資源整合+農業產業園區’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服務設施,持續配合屬地政府完善南繁基地的科研和生活服務配套,抓緊落實南繁科技城周邊科研育種用地配套,提升規模效益,全力保障南繁單位用地,目前已有2萬多畝南繁基地可供南繁科研使用。

        如今,在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綜合服務樓,寬敞明亮的住宿環境、設備齊全的實驗室、香甜可口的餐食,解決了不少科研單位后顧之憂?!坝N專區綜合服務樓為國家育種科研人員提供專業的后勤保障服務,滿足科研人員日常生活、工作需求?!焙戏碑a業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科研實驗樓、秸稈碳化車間、溫室、網室、曬場等相關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進一步提高南繁生產生活“一站式”服務水平。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楊淑雅于2021年來到海南開啟她的科研生活,兩年的時間里,她在海墾南繁基地、保亭橡膠林基地等地完成了四批中草藥材料的裸地以及橡膠林下種植工作,定期在試驗田記錄植物生長情況,成熟后收獲檢測藥材的有效成分。

        “白天下地,晚上進行塊莖去皮,植物黏液碰到胳膊上瘙癢起疹子,經常工作到凌晨才騎車回宿舍?!睏钍缪鸥嬖V記者,雖然科研生活很辛苦,但海墾南繁基地管理越加規范,解決了很多田間管理問題,老一輩“南繁人”勇于創新、不斷超越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她,她要向袁隆平等老一輩“南繁人”學習,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南繁事業貢獻力量。


        來源 | 海墾融媒體中心

        記者 | 郭祺